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80年代初,在整個農村經濟快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針對一些地區由于自然、曆史原因發展緩慢,一部分群衆生産生活非常困難的情況,開始醞釀並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並于1982年成立國務院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治理以甘肅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幹旱地區、河西地區和甯夏西海固地區農村貧困問題,拉開了由中央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專事解決農村貧困工作的序幕。1984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強調集中力量解決十幾個連片貧困地區的問題。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將扶持老少邊窮地區盡快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國民經濟“七五”發展計劃,並在當年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協調、監督、檢查全國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工作,基本宗旨是消除農村貧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主要職能包括:組織貧困地區的調查研究,制定貧困地區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解決有關貧困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督促檢查工作和總結交流經驗。

 

  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承辦領導小組的日常事務。根據國務院要求,各有關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州、市)、縣(),也相應設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至此,,中央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1993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其辦事機構改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各有關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扶貧領導機構也隨之更名。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頒布實施,進一步強化和嚴格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職能和工作任務。

 

  根據1998年國務院批准的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為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新一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25個成員單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其辦事機構,內設綜合、政策研究、計劃、社會、宣傳聯絡和統計分析六個處室,下設外資項目管理中心、全國貧困地區幹部培訓中心、中國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單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履行的職能主要包括:擬定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規劃並組織實施;協調社會各界的扶貧工作和有關扶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擬定貧困人口和國家級貧困縣的扶持標准;組織貧困狀況監測和統計;擬定中央扶貧資金分配方案,指導、監督和檢查扶貧資金的使用;管理有關扶貧項目。

 

  中央政府組織扶貧開發,解決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産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這一壯舉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推進和發展中國人民的人權事業,是中國人民基本權利最堅決最忠誠的維護者。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是我國人權保障的重要機構之一。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為保障貧困群衆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進行了楔而不舍、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巨大曆史性成就。

 

  在中國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切實履行好政策研究、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等職能,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3)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和貧困地區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扶貧開發工作的標准、對象、目標和任務,堅持以解決溫飽為中心,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貧困戶為對象,以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發展種養業為重點。(4)注重采取綜合配套措施,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實現扶貧開發與科教進步相結合、與計劃生育相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相結合。(5)加強領導,實行黨政一把手扶貧工作責任制,組織培訓貧困地區的幹部,加強和完善貧困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6)大幅度、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7)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貧困地區開發建設。(8)積極開展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努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扶貧開發事業實現了巨大曆史性跨越。

 

  ——解決了兩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1998年的42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4.6%。國定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8年的1318元。

 

  ——貧困地區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到1998年的13年間,共修建基本農田8800多萬畝,解決了6200多萬人和7500多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新修公路35萬多公裏,鄉通公路率從83.9%上升到97.6%。架設輸變電線路近40萬公裏,鄉通電率由77.8%上升到97%。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較快。貧困地區人口增長率由1986年的20‰下降到1997年的11.5‰;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適齡兒童掇學率下降到6.9%;98%的鄉有衛生院,缺醫少藥狀況得到緩解;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明顯提高;群衆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些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解決了溫飽。自1994年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中國反貧困的步伐大大加快,沂蒙山區、大別山區、井岡山區、閩西南地區等革命老區率先整體解決溫飽問題,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重點貧困地區,包括偏遠山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變。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地區和甯夏的西海固地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為緩解。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發生的顯著變化,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信心。

 

  ——社會各界幫扶成果豐碩。自從1996年起組織實施東西扶貧協作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東部13個省市和社會各界向西部10個省區累計捐款和贈物折款10多億元;雙方共簽訂項目協議2600多個,其中已實施項目2074個,實際投資近40億元;從貧困地區輸出勞動力25萬人,勞務收入8億多元;引進技術585項;培訓各類人員20213人;建設基本農田154萬畝;直接或帶動當地解決了165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此外,現有138個中央、國家機關等單位直接定點幫扶325個國定貧困縣。如實施“巾帼扶貧行動”以來到1998年底,各地已幫助58.8萬婦女解決了溫飽。實施“希望工程”以來到1998年底,興建了7111所希望小學,資助了209萬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扶貧領域的國際合作進展順利。僅世界銀行就先後在中國實施了西南扶貧項目、秦巴山區扶貧項目、西部扶貧項目,貸款總規模達6.1億美元,覆蓋94個國定貧困縣,可以解決約8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扶貧開發的巨大成就,使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群衆千百年來解決溫飽的願望變成了現實,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在世界範圍貧困人口不斷增加、貧困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中國扶貧開發的成就進一步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世界銀行認為:“中國二十年改革過程中貧困人口的持續大幅減少,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

 

 

 

 


主页 || 条约 || 搜索 || 链接